到了一個年紀,周圍的人循著長輩經驗,陸續結婚生子、事業有成,踏實地建構各自的城堡,在城外徘徊的人,看著砌牆之人慢慢將自己圍起,忍不住為他們千篇一律的人生哀悼,卻在現實與夢想中拉扯致迷失自我,找不到自身價值的時候,反而羨慕城裡傳來的幸福笑聲,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也許應該像他們一樣,即使不喜歡,也要按部就班走到人生盡頭?可是每當如此洩氣,便看見城外仍然有一些人,不顧一切朝向喜歡的人生樣貌努力,他們的勇氣與熱情,如同源源不絕的熱氣,逕自滾進皮曩裡,使那些迷失的人如熱氣球般重新振作起來。
沒有藍圖,處處驚喜,應該是人生最有趣的地方吧?但如果有參考書,看一下也無妨吧!畢竟有些驚喜太過刺激…。
這裡暫時將《人性枷鎖》主角菲力普追尋人生意義的過程當作參考書來看,有個機會以客觀的角度,審視自己目前的堅持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而所謂的堅持是否過於盲目、不自量力、逃避現實?雖然這僅僅是一本小說(自傳體),有時還是會忍不住認真起來(因為是「自傳」體),不自覺在情節中反省主角的行為是否與自己相符合,尤其是在他特別膚淺、自傲、任性的時候。另外,沒想到一百年前的人生經驗可以作為一百年後的借鏡,人性和社會似乎沒什麼太大的變化。
|人性與追尋|
追尋人生目標少不了家庭衝突,尤其違背長輩私下對我們的期望。如果能像菲力普在養父母面前如此坦率表達自己的想法該有多好,雖然爭執過程難免會有傷人的重話,但最終菲力普還是成功獲得主導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利,也得到養母的協助。「我們凡事都是為了你著想,況且我們活到這一大把年紀,絕對更懂得判斷什麼對你才是最好。」養父母曾嘗試以「合理」的理由勸戒菲力普,如同現今家庭裡會出現的一段話。
菲力普在校長的鼓勵與期望下,曾有一度將牧師視為志業,卻因變質的人際關係與渴望自由的心靈,中途輟學至德國海德堡學習語言與哲學。到了出社會的年紀,因為還不清楚想做什麼樣的工作,便聽了養父母的建議,在會計事務所當實習生,實習的過程發現自己缺乏算數的天分,出錯幾次之後常常被同事拿來羞辱,漸漸地厭惡這份工作。他覺得自己值得更好的工作,而非成天都在加總帳目數字,每天都幻想自己不需要在進到辦公室、不必再看到那些同事,所以當幾個看過他畫作的人,建議他可以朝畫家的方向發展,讓他似乎找到一個可以離開的理由,漸漸地也開始深信自己有畫家的潛力,於是,又發起一波家庭革命,跑到巴黎學畫。
僅僅因為別人的一點誇讚,加上自己對那份職業的浪漫想像,就將其視為志業,或是因為挫折就另尋他夢的種種蜉蝣不定的行為,對有些人來說過於輕浮、浪費時間,但也許這是尋找人生方向的必經過程,需要經歷過、嘗試過才能斬釘截鐵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路上會有很多路障與迷霧,路障是現實,迷霧是個人本質。往目標邁進的時候,最困難的莫過於看清個人本質,承認自己的不足才能瞭解障礙的樣貌,並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找到平衡點。以菲力普學畫的同學—范妮·普萊斯為例,她對自我繪畫的技巧過於自信,任何指教對她來說都是一概否定她的努力,因此她的畫作水準一直停留在原地。她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畫畫,其他世俗之物完全不放在眼裡,忽略身體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使財務困難也是抱持著努力不懈必有成就的期待,如此剛愎自用,最後在無法忍受飢餓與絕望的狀態中上吊自殺。
范妮·普萊斯:「他們說什麼我才不管咧,反正我照樣畫我的畫。我知道自己有這個天分,也覺得自己就是個畫家,死也不會放棄這條路的。喔對了,學校裡被大家嘲笑的學生多得是,到頭來往往是這些人成為天才。藝術是我唯一在乎的事,要我把這輩子奉獻給藝術都行。唯一的問題就是能否持之以恆、努力不懈。」
有了范妮·普萊斯的悲慘例子,再加上遇到缺乏天賦且費盡力氣卻徒勞無功的西班牙作家,菲力普不免替他們感到心酸,同時帶著恐懼質疑自己,要如何分辨自己的畫作確實有一炮而紅的潛力,或單純是在浪費時間呢?
「從古到今,沒賺過半毛錢的畫家不勝枚舉,他得安於赤貧生活,只要能畫出一幅不朽的作品,再艱苦也甘之如飴,但他生怕只成為二流畫家,這樣值得他犧牲青春年華、歡娛生活與各方面的機會嗎?…有些畫家虛耗二十年的光陰,盼望一舉成名卻不得志,結果不是窮困潦倒就是酗酒度日。」
也許多數人太想把自己喜歡的事當作賴以為生的工具,畢竟靠著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維持生計是人生一大幸福之事;也有很多人希望努力的成果能夠得到認同,如此才能證明自己此生的價值。因此,作品是否符合市場標準、是否成名,「是」、「否」成為評斷自身價值的高低,以成功或失敗的外在標準決定其價值。但是,喜歡的事原本不應放上天秤,喜歡的事應該是基於天性使然,如克拉頓所言:「一個人畫畫的理由,就是壓抑不了想畫的衝動,…畫家從眼前事物中,獲得某種奇特的感受,就有衝動想表現出來,但是不曉得為什麼,他只能用線條和色彩傳達情感。…偉大的畫家迫使世人以他的角度觀察自然,但新生代的畫家可能有不同的觀察方式,世人卻還是以前輩的標準來評斷他。…無論是偉大或渺小,其實都不具任何意義。我們交出作品之後的褒貶都不重要,只有全然享受創作當下才是重點。」
即使克拉頓很有道理,但菲力普亟欲培養未來能有收入的技能,畢竟父親留給他的遺產有限,於是鼓起勇氣請嚴厲的富瓦涅老師告訴自己,值不值得繼續學下去,因為菲力普認為,他家境貧困,如果沒藝術天分,還是趁早找別的出路。富瓦涅得知菲力普沒有收入,存款不夠養活自己太久,便提出他的想法:「世界上最有損尊嚴的事,莫過於連求個溫飽都有困難。我最瞧不起那些自命清高、不屑金錢的人了。他們不是虛偽就是愚昧。金錢就好比第六感,沒有了第六感,其他五感就無法充分發揮。沒有足夠的收入,人生就少了一半的機會。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量入為出。有些人會說,貧窮最能鞭策文藝家。說穿了,這些人根本沒親身體會過貧窮的痛苦,不曉得貧窮會讓人變得多麼低賤,蒙受無盡屈辱。貧窮還會剪斷人的翅膀,並像癌細胞般啃食靈魂。一般人並不肖想家財萬貫,不過是想有足夠收入來維持尊嚴,順利工作,成為慷慨、坦率又獨立的個體。凡是完全靠著創作來維生的文藝家,畫家也好,作家也罷,我都寄予由衷的同情哪。」
富瓦涅看了菲力普的畫作,誠心建議他盡早轉行,並語重心長地說:「活了大半輩子才發現自己的平庸,那才叫做殘酷,而且脾性改也改不了。」
菲力普聽了富瓦涅的建議轉職,最終成為有固定收入的醫生,為了愛情放棄遊歷世界,自組家庭,原本看似與現實妥協,但他卻樂在其中,期待婚後的日常生活,總總心境轉變好像在說,這才是他一直在追尋的人生—一個完整的家庭,彌補自幼父母雙亡的缺憾。
若此書的結論是,出生、工作、結婚、生子、死亡才是最完美人生樣貌,有人會不會在內心執拗否定作者的想法呢?畢竟只是本「參考書」,我們就用濾鏡從中各取所需:邁向我們所嚮往的,大膽嘗試也要小心謹慎,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但也不能忽略它帶來的基本動力。
「對自己想做的事,總是能說服自己覺得合乎情理。」算是枷鎖之一吧?
|人性與枷鎖|
讀完這本書,發覺人性的枷鎖有很多形式,且作者似乎想說,枷鎖都來自同一個地方—個人本質。
「英國文評家喬治.亨利.路易斯的人生就證實,每位哲人的思想都脫離不了個人本質;一旦認識其為人,就可判斷哲思為何。如此看來,個人言行並非取決於個人思想,而是個人思想取決於個人本質。真理與此毫無瓜葛,根本沒有所謂真理。人人都是自己的哲學家,過去偉人建立的思想體系,僅僅適用於作者而已。所以關鍵就是挖掘自己的本質,自然就會浮現個人的哲學觀。」
以下枷鎖經過強烈的個人主觀詮釋過,請斟酌閱讀:
菲力普(主角)
自卑:菲力普一開始能大方提及天生的跛腳,直到進入團體生活,處於同學的好奇心與譏笑中,便開始有意識的躲藏那隻殘疾。有些亟欲融入團體的同學與他們沆瀣一氣,取笑菲力普的殘疾;想成為頭領的同學用蠻力逼迫菲力普展示殘疾以滿足眾人的好奇心,制伏他的樣子如同獄警在殘疾銬上鐵鍊,賦予它另類的存在感。往後的人生,只要有人提到殘疾,菲力普都會反射性的面紅耳赤,即使對方無心,也會有羞辱感,進而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但也使他長期落單的狀態下學會思考自己與他人的異處。
恐懼與道德感:菲力普曾受柏金斯校長的教誨,立志成為牧師,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上帝,但他對於永恆苦難深信不疑,超越對永恆幸福的信仰,對上帝的崇敬卻建立在對地獄之火的恐懼。當他發現其他異教徒堅信各自的教義,如同自己將英國國教視為真理一般,讓他質疑自己信仰的是非與否不具任何意義,因為所有信徒都自認如此。脫離信仰的他,不再感受到恐懼與偏見的桎梏,但仍然保留教義中的美德。雖然不信教,但他面對周圍朋友的苦難,發揮了救贖精神,甚至不計前嫌百般照顧,無法完全脫離信仰,因其教義中的道德已深植入心。
養父(菲力普的伯父)
軟弱:菲力普曾認為伯父表裡不一,當牧師時說得頭頭是道,卻從未在脫下牧師袍後以身作則。既軟弱又自私,唯一願望是麻煩能省則省。伯父相信死亡是前往永生之門,卻在臨終前不願面對死亡。
海沃德(菲力普於海德堡認識的朋友)
虛榮:菲力普認為這朋友沒什麼見地,只會賣弄文藝氣息,他的危險在於自欺到信以為真的地步,真心把感官享樂當作浪漫情感、猶豫不決視為藝術氣息、無所事事看成哲人靜思。聰明帶給他自信,卻忽略努力學習的重要,常常將失敗的結果歸咎外在因素,對許多事憧憬,但遇到不順己的事就認為那件事不適合自己,好逸惡勞,善變又膚淺,直到最後仍毫無建樹。
范妮·普萊斯(菲力普學畫時期的同學)
妄自尊大:不留情面也不在乎人際關係,使身邊的人拒她遠之。
剛愎自用:無法接受指導,完全依照自己堅信的方式行事,以致於繪畫技巧毫無進步。
堅信偉大藝術家的成功模式:認為藝術是人生的一切,唯有如此信念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克倫蕭 (菲力普的朋友;作家)
消極懶惰:他認為不管做什麼,最後還是會導向原本注定的結局,因此人生毫無意義可言。他的思維將自己困在巴黎的咖啡館,酒是他僅存的快樂。
「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出於自由意志,但其實是整個宇宙所有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無論我做什麼都無法避免,一切早就註定好了。如果最後是好事,功勞並不在我;如果最後是壞事,責任也不在我。」
米爾卓(讓菲力普迷戀不已的女服務生)
勢利眼:以金錢衡量一個人的價值,過於貪求物質生活。
愛慕虛榮:在外人面前不惜以謊言與外在俗物襯托,展現虛有其表的高尚。為了滿足虛榮,利用不同男人的愛情,從中擷取有用之處,拼出人人羨慕的假形象。
儘管暗中多次得到菲力普得幫助,以上庸俗、膚淺的個性依舊將她導向坎坷的人生。
|人生的意義|
克倫蕭說人生的意義就像一條波斯掛毯。菲力普不明白,克倫蕭也不打算說明,他認為找出自己的答案,人生才有價值。菲力普等到克倫蕭與好友海沃德死去,他才體悟到波斯掛毯的意思:人生並無意義,織毯師傅單純滿足個人的美感織出繁複的花紋,如同每個人編織自己的人生樣貌,幸福與痛苦同樣都是豐富人生的素材,宛如一件藝術品。
所以,沒有所謂的「應該要」過哪一種人生、走哪一條路,而是身為織毯師傅的每個人想織出什麼樣的人生樣貌?
|喜歡的句子|
「社會把對其有益的行為定義為善,把對其有害的行為定義為惡。所謂善惡,僅此而已。」
「世人做任何事情的動力,皆源於對享樂的慾望,慾望促使他們盲目地追逐;然而強烈的慾望本身,反倒剝奪了一切的樂趣,好比遭一股狂風席捲,只能無助地順風而行,既不明所以也不知所終。」
「一個人得經歷過苦難,才會逐漸產生自我意識。」
「只要有人不滿,幾乎沒人抗拒得了揭瘡疤的誘惑。」
Cover photo by Itay Kabalo on Unsplash
Photo by Jeremy Lishner on Unsplash
Photo by Chi Lok TSANG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讀後感|《說好一起老》瞿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