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戰爭沒有女人的臉》亞歷塞維奇

by sching5699

狙擊手:「第一次開槍,德國兵從戰壕裡站了起來,我手指一勾,他就倒下了。我一個勁兒地打哆嗦,渾身發抖,幾乎都能聽到骨頭咯咯作響。我哭了,以前我是朝耙子射擊,根本不在乎,但是在這裡,我卻把一個活生生的人開槍打死了? 我,殺死了某個跟我素昧平生的人,我對他一無所知,卻把他打死了。」

有關戰爭的書籍與電影,幾乎探討的都是戰略的成與敗、誰英勇的犧牲奉獻、人性猙獰的樣貌、患難見真情的兄弟情誼等等,不過這些只是戰爭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亞歷塞維奇《戰爭沒有女人的臉》採集戰場中女人的聲音,以女人的角度訴說戰爭的樣子。她們是怎麼志願參與戰爭? 男人在戰場中是怎麼看待她們? 她們如何從事連男人都畏懼的任務?她們如何善待戰俘? 戰後的生活為何沒有想像中的快樂? 為何倖存的戰俘沒有人為他的生命感到喜悅,反而被當成叛徒抓去坐牢?歷史還有很多沒說,也很多事情難以想像與體會,就像是很難想像在那紛亂的時代,也曾有過像現在這樣和平的生活步調。曾經戰爭對她們來說是不可能再次發生的過去,他們像往常一樣生活,迎接新的起點,有的人正要開心的迎接大學生活、有的人剛考上醫師執照。然而,就在這一天,她們的父親在餐桌前嚴肅的說,戰爭來了。不久,她們的父親、哥哥、鄰居都上戰場了,班上的同學都非常亢奮的討論誰去前線了。我以為那時候的人都很害怕上戰場,沒想到這些俄國女兵無所不用其極,年齡不符合卻還是偷偷衝上前線去,那時的她們都好年輕,15~18歲的女孩。

「爸爸陣亡,哥哥也犧牲了。死或不死,對我已沒有什麼意義。」

書中每次讀到女人積極爭取到前線殺敵的過去,我不禁會把自己放到那個時代,然後問自己,我會像她們一樣置生死於度外,勇敢奔向前線嗎? 會像女空軍大尉,英勇地在天空飛翔,而男人在陸地上驕傲的說:「女飛行員又升空了!」; 還是做個不拿槍的後勤單位? 當個洗衣員,沒日沒夜徒手清洗沾滿血跡的軍裝與白袍,有時還需幫忙背傷患或運砲彈? 或是在家裡掙扎,等待戰爭結束? 書中的女人除了燃燒一股愛國心因此參戰外,還有很多是為了戰死的親人、愛人,或是為了與愛人在戰場中共生共死。依照我對愛情的執著,我想我是後者吧? 她到哪裡我就會在哪裡。(自己說)

 「女孩們,你們還記得嗎? 那時我們坐在鐵路貨車裡,男兵嘲笑我們拿槍的姿勢,說我們不是在拿槍,更像是摟著布娃娃。」

如同Mahatma Gandhi的名言:「First they ignore you, then they laugh at you, then they fight you, then you win.」幾世紀過去了,人還是一樣總是先對別人將要做不可能的事或是與價值觀相反的事抱持輕藐的態度,等到對方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我們才停止評價他人。戰場上,在女狙擊手的協助下,這些男兵會知道她們拿的不是布娃娃。

在戰爭中,女人可以做的事超乎想像。她們是游擊隊、高射砲兵、空降兵、衛生指導員、戰地護士、信使、地下工作者等等要職,她們可以扛起比自己一倍重的男性傷患,運到救護站,再回到前線找其他傷患,一天下來有的女孩可以扛幾百個人。除了這些,女人在戰場上有洗去仇恨的能力,書中有一幕讓我很有畫面,「在開闊地帶,我們有個砲兵中尉受傷了,幾名衛生員衝上去想把他救回來,結果都犧牲了; 兩條救生犬過去也被打死了。這時,我一把扯下棉帽子,挺直身子站起來,先是小小聲唱,然後就大聲唱起一支我們在戰前最喜愛的歌曲。雙方的士兵全都安靜下來,於是我跑到傷患前面,彎下腰,把他抱上小雪橇,拉回我方陣營。每秒都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刻,但是,竟然一聲槍響也沒有。」女人的歌聲在戰場中有一種魔力,那像是從天堂傳到地獄中的音樂,讓彼此想起自己的女人、母親、妹妹,暫時忘記仇恨。

戰地護士:「我們開始挖壕溝,德軍俘虜待在一旁看著。我們要求他們幫忙,他們看似聽懂我們的意思,卻驚恐地望著我們,以為挖好坑就會把他們推下去埋了。後來,他們看到我們不僅幫他們包紮、給他們喝水,還讓他們躲到他們自己挖出來的掩蔽壕裡時,竟然十分迷茫,不知所措。其中一個年輕的德國兵甚至大聲哭了起來,看到他哭,其他人也止不住淚水了。」

這些護士或衛生員,除了救自己人,有時候也救受傷的敵人,把他們當自己人一樣照顧,要戰俘躲好,免得被炸傷。不過,擔心被誰炸傷呢?  射出砲火的不就是敵人自己的戰友? 看到如地獄般的戰場上還存有善良的一面,讓我感受到很多的矛盾。我想像自己是那一位年輕的德國兵,我的淚水代表什麼? 我可能之前因為恐懼而傷害別人,但現在對方卻用受傷的雙手保護我; 祖國讚揚我的犧牲奉獻,敵人卻拼命保住我的性命,讓我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珍貴,還讓我想起當初我們是怎麼被祖國的槍逼上前線的,到底哪一個才是我們該保護的? 如果承認了,我殺的人就是一種罪,我流的血只是地獄的陪襯,我死去的同伴都是惡魔的祭品。我只能哭,感謝她們的不殺之恩,用淚水釋放我的愧疚感,請求原諒我的無知。

「祖國又是如何歡迎我們的? 我真是忍不住要哭,四十年過去了,說起來還是臉孔發熱。男人都沉默不語,而女人都衝著我們大喊大叫:『我們知道妳們在前方幹的那些好事!用妳們的年輕身體去勾引我們的男人,前線的婊子!穿軍裝的母狗….』」

「女兒啊,我幫你準備了包裹,你趕快走,快走吧。妳還有兩個小妹妹,以後長大有誰敢娶她們? 全村人都知道,妳在前線待了四年,整天都和男人再一起。」

「有一天晚上,我們家人一起喝茶,婆婆把兒子拉到廚房去哭著說:『妳娶的是什麼人? 她是前線姑娘。你還有兩個妹妹呢,現在誰還會娶她們阿?』」

戰後,這些女人得到了政府發下來的榮譽獎章,原以為會是凱旋而歸,和男人一樣沐浴在勝利帶來的榮耀,但她們將面對的是另一場戰爭—社會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很有力量,尤其它變成一個信念,一個連被害者都深信的信念。性別不平等持續了好幾世紀,女人們很努力爭取平等,但還是有深受信念影響的女人,無法擺脫它建構的牢房,安靜的依循它制定規則,並且指責在規範以外的,排擠自己的姊妹或女兒。

讀後感就先寫到這,書中還有紀錄很多我們無法想像的人生故事,和《車諾比的聲音》一樣,還有包含口述紀實那些政府也不願面對的真相。作者很猛,把當初被拒絕出版而刪除的內容都放在書的附錄。若妳也看完這本書,歡迎也與我分享讀後感。

延伸閱讀 讀後感|《車諾比的聲音》亞歷塞維奇

0 comment
0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