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分享這本書:《我已經夠好了》布芮尼・布朗 幫助我們了解自卑,思辨覺察它對我們的影響,探索自我價值,改善人際關係之餘也能活成我們真實的樣子。
書中分享克服自卑的四個關鍵特質並歸納出有能力克服自卑的女性所具備的四個共同特質:
- 有辨識自卑的能力
- 有高度的思辨覺察
- 有接觸外界的意願
- 有談論自卑的能力
1. 有辨識自卑的能力
有辨識自卑的能力,不僅能幫助我們避免做出後悔的決定,也能在事後更理解自身情緒,進而提升自我接納。
如何辨識自卑? 自卑的成因來自我們對社會連結的渴望,因為我們希望被接納、被尊重。因此,我們會努力符合某種「標準」,這些標準主要來自:
- 原生家庭觀念
- 社會對不同身份的刻板印象與期待
- 媒體塑造的社會價值觀
例如,我們會因為父母認為年薪百萬才是成功而自卑;會因為工作忙碌無法每天接送小孩而自卑;會因為不符合廣告中模特兒的纖瘦形象而感到自卑。
自卑情緒可能引發的生心理反應:
- 生理反應:胃緊縮、噁心、顫抖、臉部發燙、刺痛感。
- 心理反應:恐懼、責難、抽離。
2. 有高度的思辨覺察
當我們陷入自卑時,視野會變得狹窄,只看到自己的缺陷,感覺孤單掙扎。
學會思辨覺察,可以幫助我們:
- 放大視野,發現自己並不孤單。
- 瞭解自卑的來源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 釐清標準的合理性,找回自我價值。
🔹 以主廚開餐廳的故事為例 一位主廚逐漸打開知名度,受到投資人青睞,成功開了餐廳。但因為一位美食評論家的負評,他的餐廳在9週內面臨倒閉。所有掌聲變成噓聲,他開始自我懷疑:「我是不是不夠好?」這讓他一蹶不振。
為了逃避這種自卑感,他開始長期抽煙、喝酒來麻痺自己,但這些行為並沒有讓他好過,反而讓他的身體健康和人際關係受到嚴重影響。他變得更沒有自信,甚至開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與親友的關係也變得緊張。
後來,家人告訴他:「這件事不能決定你是誰,那些人不能決定你是誰。」
於是他開始思考:
- 社群對餐廳的期待從哪來的?
- 這些標準合理嗎?
- 他真的「不夠好」嗎,還是只是沒符合某些人的期待?
他意識到自己過去只是迎合市場,而不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料理。於是他重塑菜單,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結果反而吸引了更多人喜愛,甚至讓那位評論家回來給了正面評價。
🔹 為什麼思辨覺察重要? 如果主廚只是沉浸在「我就是不夠好」的自卑情緒裡,他可能就此放棄。但透過思辨覺察,他不再把自己困在單一視角,而是看見更大的格局,最終找回自己的價值。
我們都會遇到挫折與質疑,這時候與其讓自卑控制我們,不如透過思辨覺察去理解全局,這樣才能真正找回力量,做出有意識的選擇,而不是被外界標準牽著走。
這個過程不是卸責或怪罪,而是理解全局,找回力量,承擔雙邊責任。
3. 有接觸外界的意願
行動能創造改變。
你可以從分享故事開始,在說的過程中重新理解那些孤獨的經驗。當你開始分享,就是與他人建立連結的時候。
但在分享自卑故事時,也需要理解:「對他人透露自卑很痛苦,聆聽他人訴說自卑也可能一樣痛苦。」聽者可能會用評斷來迴避痛苦,例如認為對方的遭遇是「活該」或「自己不夠努力」。
因此,在分享故事時,需要評估對方是否適合訴說此議題,選擇能提供支持的人。
4. 有談論自卑的能力
談論自卑,就是學習談論痛苦。
當我們談論自卑時,
- 我們正在詮釋自己的經驗。
- 我們承認自己的脆弱。
- 我們讓別人知道什麼對我們重要。
- 我們表達我們需要什麼支持。
🔹 女兒與母親的例子 每當這位女性回娘家時,母親總是說:「天啊!你還是那麼胖!」 她踏出家門時,母親對她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希望你能減一些體重。」
她後來學會表達自己,對母親說: 「你對我的體重做出傷人的評論時,我覺得很丟臉,那對我來說很痛苦,感覺你只在乎我的外表。如果你那樣講是為了讓我難過,進而改變自己,那樣做是沒效的,只會讓我覺得自己很糟,也讓我們母女關係更糟。你那樣做真的讓我覺得很受傷。」
談論自卑需要勇氣,也需要練習包容,才能真正與他人產生更深的連結。
結語
克服自卑的四個特質——辨識自卑、思辨覺察、接觸外界、談論自卑——沒有固定順序,而是根據自身狀況靈活運用。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先選擇與外界連結,再慢慢發展出思辨能力。
這段旅程不是一蹴可幾,而是透過不斷練習與反思,逐漸擴展視野,理解自己的情緒,選擇改變,最終成為更真實、更有力量的自己。
如果你正在自卑的情緒中掙扎, 👉 我可以陪你一起找出屬於你的方向。 預約 1 對 1 生涯諮詢,讓我們一起探索,找到你的價值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