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年我在一家大公司工作。那天早上,正值我們每天最關鍵的作業時間,若未能在一小時內完成手續,貨物就無法準時送往世界各地。就在大家急著完成任務時,團隊突然被召集到一間小會議室。
會議室裡的氣氛緊繃,我們一邊擔心手邊的工作,一邊等待主管開口。沒想到,主管直接宣布:「因為組織縮編,我們需要有人被資遣,有沒有人願意自願?」現場一片靜默,最後有一位同事站了出來,替大家承擔了這個結果。那一刻雖然讓人感到沉重,但我心裡仍對他的勇氣心懷感謝。
這件事讓我意識到,在傳統職場裡,員工有時候像是一個可以隨時被替換的零件,專注於某一項任務,卻少了更全面的價值。想到新聞中常出現中年被裁員、再就業困難的案例,我開始感受到危機感:如果有一天我在人生低谷,正需要穩定收入時被裁員,該怎麼辦?
與其被動等待,不如思考能提前做些什麼。有人選擇投資或追求被動收入,相反的,而我覺得還有另一種做法,就是改變「僱傭關係」的思維,開始把自己視為一間公司來經營。這意味著,你和老闆之間更像是合作關係,你會主動關注市場趨勢、累積專業能力、學習談判與定價,並逐步培養「即使離開公司也能獨立生存」的能力。
為什麼要跳脫僱傭思維?
1. 傳統僱傭模式下,資遣風險難以避免
即使把手邊的工作做到最好,也無法控制市場波動或公司的經營狀況。近年來,不論是全球知名企業如 Intel 宣布裁撤超過 60,000 名員工,或是熱門職位如軟體工程師需求驟降,都提醒我們:穩定工作並非完全可控。
2. 一人公司具備彈性與調整能力
當你以「一人公司」的角度經營自己時,會更清楚如何展現價值,如何設計服務或產品,並不斷測試哪些方式有效。這些能力不依附於單一雇主,而是能隨身帶走的軟實力。你可以透過接案、副業,甚至與老闆協商不同合作模式來分散風險。遇到市場變動時,也能快速轉換專案或補充新技能,減少被動等待裁員的焦慮。
3. 一人公司不等於創業當老闆
所謂一人公司思維並不是要每個人都去創業,而是調整心態,從「僱傭」轉向「合作」。確實,這條路一開始也可能不穩定,甚至更焦慮。但它的風險來自市場,而非單一雇主。藉由服務多元客戶與持續學習,反而能更好地分散風險。
差別在於,當你在職場付出努力,成果多半歸屬於公司;但在一人公司思維下,你投入的每一分積累,最後都會成為自己的資產。
總結
「一人公司」不是為了當老闆,而是為了提升自我生存能力。它幫助我們不再只是被動等待市場或公司的決定,而是能更主動地經營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