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其後》賴香吟

by sching5699
Photo by Aleksandr Ledogorov on Unsplash

自殺,一體成形的被害者與加害者。為什麼要殺死自己?每次聽聞有人自殺的消息,總是想了解原因,聽聽觸發死亡之因有多麼的慘烈,可以說是帶著人性裡劣質的特性,驅使自己毫無良心地去窺探事件原由;抑或是想了解對方是不是如同自己一樣慘,藉由對方的死來替自己人生遭遇到的委屈出一口氣。

如果自殺的人是至親好友,了解其因便是為了替自己補上記憶中的空缺,並帶點自省意味責備自己的疏忽,或是責備自己在其生前為何如此與之計較、冷漠以對,接著百般惋惜一個可貴的生命殞落,責備自殺者的無情。

如果我是自殺者最後接觸到的人,或是死者為我而死的呢?


|關於書與作者|

《其後》書中的筆者就是死者最後連絡的人,交代遺言般的把她留下來,自己先走。從書中敘事來看,筆者於學生時期就面臨兩次的死亡威脅,一個是得不到筆者的愛而殉情的男人—樹人;一個是感情受挫不斷散發出死亡訊息的朋友—五月。前者面對生命帶來的磨難總是比筆者或五月還要來的堅強,卻在筆者屢屢拒絕他的愛之後憤而自殺,雖然樹人的生命被救回,但死亡的威脅已在筆者心中埋下恐懼的種子;後者與樹人不同,五月「想死」的訊息多到已不是新聞,雖然這次的死欲要比從前還強烈,但遠在日本的筆者相信在法國的五月會像以前一樣堅強,可以再次度過難關,卻沒想到這次真的發生了。

「意志的軟弱與堅強之別,實在主觀而難以相較。」

死者已逝,留下來的人至今如何?對自覺有機會阻止悲劇發生的人而言,得知對方已死的事實,她要如何面對自己、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人生?筆者不明白五月最後一刻為何還是自殺了,那一通越洋電話是不是就是自殺的前一刻?之前五月已經答應她會再站起來的,她食言了。如果她在那一通電話之後馬上聯繫所有相關的人,是不是就有機會阻止五月自殺?這種可能性簡直就像一種控訴。

文字中可以感受到筆者當時的恐懼、焦慮、痛苦,不過我也只能用自己曾經經驗到的程度去想像,當事人的感受程度應該比我想像的還要重千萬倍吧!想到這不由得為之心疼,雖然這是小說,些許事件是可以虛構的,但根據作者的經歷,我覺得這些都是真切的告白。


《挪威的森林》書中直子在男友木月自殺之後變得失魂落魄,渡邊對直子說:「妳要學著放鬆,把力量從肩膀鬆開,妳懂嗎?」鬆開。直子搖頭,給他一個固執而悽慘的笑容:「不行,這樣一鬆開的話,我整個人恐怕就要散掉了。」。

《其後》筆者是不是也像之後的直子一樣,與世隔絕,不與任何人來往,從前的興趣與還在努力的目標都嘎然而止,把自己活得如同一張白紙,像似隨時準備好離開的樣子,但為了某些人、某些事,只能持續堅強,維持生存意志?她們都將自己送到醫院,一個是精神病院、一個是精神科,都是努力求生的人。

書中有一整篇治療日誌,從2000年到2003年記錄自己的心靈變化、自我觀察與發問。她不斷地掉入情緒深淵,又堅毅地持續把自己打撈上岸,儘管如此努力,生命並沒有對她仁慈,五月的死常常因周遭事件又重新衝擊著她,例如父親得了癌症、張國榮不留餘地自死的行為等等。 這都是生命的日常:有往前的,也有戰敗的。

全書以理性去回顧與五月最後一次見面及最後一通電話的過程,試圖從中找尋死亡的線索,並使用「如果」來責備自己。藉由柳美里、太宰治、海子、顧城等作家之死了解五月與他們的同質性。

太宰治:「碰到棉花也會受傷,膽小鬼有時連幸福也感到畏懼。」
  海子:「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的詩與邱妙津《蒙馬特遺書》最後引用安哲羅浦洛斯《鸛鳥踟躕》有種同樣的氣息,是瀟灑的祝福,死者的祝福。

  安哲羅浦洛斯:「我祝福您幸福健康
但我不再能完成您的旅程
我是個過客。
全部我所接觸的
真正使我痛苦
而我身不由己。
總是有個什麼人可以說:
這是我的。
我,沒有什麼東西是我的,
有一天我是不是可以驕傲地這麼說。
如今我知道沒有就是
沒有。
我們同樣沒有名子。
必須去借一個,有時候。
您供給我一個地方可以眺望。
將我遺忘在海邊吧。
我祝福您幸福健康。」

賴香吟回首爬梳不願面對的傷痕與事實,並用文字記錄下來,如同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兩個人同樣用理性的文字解構問題,一本情感沸騰有菱有角如同一朵鮮紅欲滴的玫瑰,一本哀傷近乎枯竭柔和又迷惘的蒲公英,兩本都乘載著思念。

如要說寫《我和我的T媽媽》的黃惠偵是勇士,邱妙津則是一名烈士,賴香吟是目前我心中最勇敢的戰士。


|喜歡的句子|

「每一個死都是不同的,沒有哪一個死需要投射,沒有哪一個死可以獻祭。」

「沒有靈魂的痛苦,沒有文學。」

「霧漸漸散的時候,她們已經不再那裡了。」

「因為自己不能完整而悲哀,在寬容自己的人面前,悲哀任性地轉成了憤怒。」

「預設與猜想容易跌進另一個夢。」

「書寫不能治療,那是本身快要好才能書寫,那是痊癒之前的一個大口呼吸。」


|書中提到的電影(並非全部)|

《雙面維若妮卡》

《米娜的故事》

《新天堂樂園》

《憂鬱貝蒂》

《新橋戀人》

《流浪者之歌》

《地下社會》

《永遠的一天》

《憂鬱的熱帶》

《Do You Remember Dolly Bell?》

《碧海藍天》

《直到世界末日》

《夜夜夜狂》


|小小心得|

1.書中提到五月有一次背包被搶走了,裡面有記事本。看到這裡我心裡只有一個壞念頭:「我也想搶她的背包啊!」

2.我還是不懂「噩夢主」是誰?是什麼?

3. 「憂鬱貝蒂海報上37.2度C字樣,37.2度,比體溫高一點的,激情。」好浪漫!

4. 最後,我無法批判自殺的對與否,只能心疼「其後」那些真正關心我們的人。

《Do You Remember Dolly Bell》

Photo by Aleksandr Ledogorov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讀後感|《蒙馬特遺書》邱妙津

0 comment
0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